行业技术
康熙的十四皇子的福晋是谁?康熙的十四皇子的福晋是谁
乾隆皇帝这一生最想传位给嫡子,可惜富察氏所生的两个嫡子都夭折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后来乾隆册立了继后那拉氏,那拉氏为其生下两个嫡子永璂和永璟。其中永璟也夭折了,只有永璂顺利活到成年。但随着那拉氏失宠,永璂也失去继位的可能。
乾隆一共有17个儿子,但只有10个顺利长大,并成家。一般皇子的婚姻都无法自己做主,皇帝会亲自为他们指婚,大多都是属于政治联姻。而从皇帝为他们挑选的嫡福晋出身来看,也能知道皇帝比较重视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乾隆都为他的儿子们,挑选了怎样出身的嫡福晋,看哪位皇子更受重视。同时了解一下,这些福晋的最终结局怎样。
皇长子永璜:其生母是乾隆潜邸的侍妾富察氏,在乾隆即位前就去世了,被追封为哲妃,后追晋为哲悯皇贵妃。乾隆九年,16岁的永璜成亲。嫡福晋伊拉里氏,其曾祖父到父亲三代都只是二等轻车都尉。乾隆十五年永璜去世,伊拉里氏开启了漫长的守寡生涯,终年不详。
皇三子永璋:他的生母是深受乾隆宠爱的纯惠皇贵妃,当永璋大婚的时候,他的母亲贵为纯贵妃,因此他的嫡福晋出身必定强于上面所说的伊拉里氏。博尔济吉特氏,一听就知道来头不小,她的父亲观音保是孝惠章皇后的从孙,母亲和硕淑慎公主是康熙废太子胤礽的女儿、雍正的养女。博尔济吉特氏生卒年不详。
皇四子永珹:他最开始指婚总督阿里衮之女钮祜禄氏,钮祜禄氏出身不俗,与康熙孝昭仁皇后、温僖贵妃都有近亲关系。父亲阿里衮是开国五大臣之一额亦都曾孙、太师遏必隆之孙、内大臣尹德第四子、大学士讷亲之弟,还是道光帝原配孝穆成皇后的祖父,历任总管内务府大臣、参赞大臣,加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去世后谥号“襄壮”,祀贤良祠。
不过钮祜禄氏还未嫁给永珹,就不幸去世了。于是乾隆又为儿子指婚和硕额驸富僧额之女伊尔根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出身同样不俗,其曾祖父是大学士尹桑阿,曾祖母是辅政大臣一等公索尼的孙女、大学士索额图的女儿,其外祖父是著名的怡亲王胤祥。
由此可见,乾隆当时很是重视永珹这个儿子,为其挑选的两位嫡福晋都出身高贵。永珹受到重视,与他的生母金佳氏受宠是分不开的。当乾隆为永珹指婚时,金佳氏为嘉贵妃,后来金佳氏去世,还从葬裕陵。
乾隆四十二年,年仅39岁的永珹去世,嫡福晋伊尔根觉罗氏守了四年寡后去世。其生年不详,不过根据永珹的年龄推算,去世时大概也就30多岁。
皇五子永琪:永琪生母愉妃就不多说了,他的嫡福晋是西林觉罗氏,大学士鄂尔泰的孙女,父亲为四川总督鄂弼。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后宫的鄂贵人,与西林觉罗氏是隔房堂姐妹关系。乾隆三十一年永琪病逝,西林觉罗氏开启漫长守寡生涯,直到乾隆五十九年病故,大致在50岁上下。
皇六子永瑢:他是永璋同母弟,但在成亲之前,就被父亲乾隆过继给了慎靖郡王允禧为嗣孙。永瑢嫡福晋为富察氏,是孝贤纯皇后与傅恒的亲侄女。乾隆三十七年,永瑢向乾隆禀告,说福晋富察氏遭人毒害。经过调查得知,原来是富察氏的使唤女子,想趁其身体不适行窃,于是在富察氏的食物中掺了巴豆。不久,富察氏病逝,年仅27岁。
皇八子永璇:他是永珹同母弟,据说他“沉湎酒色,又有脚病,素无人望”,还有说他“性行乖戾,屡失上意”。可见乾隆对这个儿子很是失望,因此永璇的嫡福晋章佳氏只是庶出。不过章佳氏祖上也不错,祖父是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尹泰,父亲是大学士尹继善。章佳氏生卒年不详。
皇十一子永瑆:他是永珹、永璇同母弟。嫡福晋富察氏,是大学士公傅恒的女儿、孝贤纯皇后的侄女,可见乾隆还挺重视这个儿子的。富察氏生年不详,只知道嘉庆十七年才去世。而永瑆活得更久,道光三年才去世。夫妻俩都不算短寿,但据记载,富察氏患有类似抑郁症的病状,而永瑆有类似躁郁症的病状,因此不知夫妻二人生活是否和睦。
皇十二子永璂:乾隆给永璂指婚的时候,其生母继后那拉氏正受宠,所以他的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出身也不低。这位博尔济吉特氏并非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而是阿霸亥部,清太宗皇太极的懿靖大贵妃娜木钟,便是来自这个部落。博尔济吉特氏的父亲索诺木喇布坦功勋卓著,在乾隆朝受到亲王级的待遇。
为了与这位功臣联姻,乾隆在永璂4岁的时候,就为他安排了这桩婚事。只是没想到,后来继后因为断发失宠,乾隆便不断拖延永璂的婚事。博尔济吉特氏原本有个完美的人生,却不曾想准婆婆失宠,接着父亲病逝。
婚事被拖到乾隆三十四年终于完成,但丈夫永璂却在25岁就离世,连个爵位都没有。守寡八年后,博尔济吉特氏也病逝了,由于生年不详,不知其终年几何。
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生母是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永琰出生时为令贵妃)。乾隆三十九年,永琰迎娶嫡福晋喜塔腊氏,后者是满洲正白旗人,其父为副都统、内务府总管、追封三等公和尔经额。
喜塔腊氏出身不算特别高,不知乾隆是否因为要传位给永琰,所以故意选了喜塔腊氏,以防将来外戚干政。不过喜塔腊氏仅当了一年皇后便去世了,年仅38岁,育有一子二女,儿子即后来的道光帝。
皇十七子永璘:他是嘉庆帝同母弟,嫡福晋为钮祜禄氏,是果毅公兼户部尚书阿里衮第十二女。当初乾隆有意与阿里衮联姻,将其女指给皇四子永珹,结果未过门其女就去世了。或许乾隆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所以又将他另一个女儿指给了永璘。嘉庆六年,钮祜禄氏患病救治不应而薨逝,终年不详。
其实从乾隆为儿子们挑选的嫡福晋,就可以看出他对儿子们的重视程度。而他对儿子的重视程度,还是与他们生母是否受宠有关联的。比如永璋、永珹、永璘的嫡福晋出身都不错,而他们的生母纯惠皇贵妃、淑嘉皇贵妃、孝仪纯皇后无一不是十分受宠的。当然,皇子们嫡福晋的出身越高,这场婚姻中的政治气息便越浓重。
另外我们可以得知,这些嫡福晋们,要不年纪轻轻就守寡,要不自己红颜早逝,更多是生年、卒年不清楚的。这也说明皇子的嫡福晋,在历史上的地位并不重,只有最终继承皇位的那个,他的正妻才会在史书留下更多足迹
康熙的谥号是什么意思?康熙是年号还是谥号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君王、皇帝多如牛毛,其中,能够与唐宗宋祖那样具有文韬武略的皇帝相媲美的不多,而清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就是这不多之中的佼佼者。
一般说来,被后世誉为“祖”的都是开国皇帝,可康熙帝如果从满清正式立国算起,应该是第四代,即便是从定鼎中原后算,也是第二代,然他却被后世谥号为“圣祖”,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倘若认真地研究一下清史人们不难发现,康熙帝从十三岁计擒权臣鳌拜开始,平三藩,收台湾,退俄寇,征西疆,治黄河,免租税,哪一件事都是了不起的丰功伟绩。
所以,到康熙四十年前,整个大清帝国直可谓是河晏海清,国丰民足,万邦来朝,雄视天下。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能完全说明他雄才大略的全部和精髓,而只有领略了他在驾鹤西去之前、准备交班时的一系列举措,方可获得什么叫“伟大”的真谛。
与其它朝代一样,清王朝也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开国之初万众一心,缩衣节食,勇于进取,励精图治,忠奸黑白泾渭分明。可一旦承平日久,大大小小的官吏便开始骄奢淫逸,蝇营狗苟。
其间,大地主、大商人与官府、权贵勾结而残民以逞;军政官员冒领军饷,瓜分国库,蜕变成城狐社鼠。故而,到康熙五十年左右,大清国表面上尽管越发的繁荣昌盛,歌舞升平,但实际上已经是国库空虚,各种社会矛盾和隐忧已令有识之士不寒而栗。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各级官吏的贪污腐化,行贿受贿。虽然当时康熙皇帝年事已高,疲极倦政,已有心无力地亲自来作治吏这样一篇大文章,但他作为无书不读、深谙历史的一代大政治家,岂能不懂得“治国即治吏,吏坏则国亡”的道理!
因此,接下来的首要任务自然就是在众多皇子之中挑选一个一身正气,刚正不阿,既有菩萨心肠,更要有霹雳手段的人承继大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清国祚永续,富强昌盛。
其实,满清从努尔哈赤起就有一个较之于其它朝代非常具有先进性的、独特的传统作法,即所有皇子一旦成人便开始学习政事,或入各部政府实习参赞,或派往全国各地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个人的人品、性格、能力、水平等等,均可得到全方位的展示,从而有利于皇帝的甄别和选拔。
那么,康熙朝的皇子们在实践中都是怎样表现的呢?太子胤礽懦弱昏聩,已经两次遭贬。三阿哥胤祉深藏不露,八面玲珑。八阿哥胤禩霸气内敛,惯于作秀,善于交通权贵,更善于笼络收买人心,朝廷里的诸多大员小吏,甚至包括九、十、十一阿哥都“紧密地团结在以八阿哥为核心的集团周围”,气焰熏天,当时朝野均认为接班非他莫属!
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均为侠肝义胆之士,英武豪爽。可此二人统领大军纵横疆场有余,文心周纳,老成谋国不足。尤其是十四阿哥还与老八若即若离,互为依靠却又勾心斗角。
唯独四阿哥胤禛不依不靠,慎独正行,特别是在追缴赃款,惩治贪腐之事上大义凛然,唱红打黑毫不手软。如此,得罪了不少皇亲国戚,封疆大吏,以至于当时的官场上给他起了个“活阎王”的绰号,其若不是“皇二代”,恐怕早就被人黑掉了。
深切地体察了诸皇子的优劣,康熙帝内心已将接替大位的人选锁定在四阿哥与十四阿哥两人身上,只是迟迟难以最后定夺。
于是,他向桐城派的学术领袖,当时以布衣身份在上书房行走,亦师亦友的方苞先生求教:诸子皆佳,惟四子与十四子甚慰朕心。然,何人可继大统,朕殊难决断,望先生一言以决。
方苞不愧是大学问家,他不正面回答,却用比喻说理道:
“此乃皇上家事,臣本不该置喙。然,皇家无私事,家事即国事。
故,臣有二法可为圣上决疑——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作料无不取决于掌厨之人。
当下火头已弱,味淡无盐,亟需能够旺火且敢于下重料之人也,此其一。
其二,选皇子立一国之君,除其本人外,尚可注重皇孙,若皇孙天纵英明,则可保大清三代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