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技术
会计自考本科《审计学》判断题训练(含解析) 1、事业单位因开展科研及辅助活动从非同级政府财政部门取得的经费拨款,应当通过“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科目核算。
答案:错
解析:考察知识点:政府单位会计核算。单位取得的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包括两大类:1.从同级财政以外的同级政府部门取得的横向转拨财政款;2.从上级或下级政府取得的各类财政款。在具体核算时,事业单位对于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应当通过“事业收入——非同级财政拨款”科目核算;对于其他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应当通过“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科目核算。
2、事业单位因开展科研及辅助活动从非同级政府财政部取得的经费拨款,应当通过“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科目核算。( )
答案:错误
解析:考察知识点:解析:考察知识点:政府单位会计核算。单位取得的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包括两大类:1.从同级财政以外的同级政府部门取得的横向转拨财政款;2.从上级或下级政府取得的各类财政款。在具体核算时,事业单位对于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应当通过“事业收入——非同级财政拨款”科目核算;对于其他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应当通过“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科目核算。
3、“利润分配”总账的年末余额不一定与相应的资产负债表中末分配利润项目的数额一致( )
答案:错误
解析:考察知识点: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项目的填列。“利润分配”总账的年末
会计自学考试《审计学》高频考点,考前必看! 1、审计的主体
审计主体,就是审计的执行者,即审计的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
2、审计的授权者(或委托者)
审计的授权者是针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而言的,审计的授权者包括国家审计机关、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授权,单位主管机构和相关领导的授权;审计的委托者是针对社会审计而言的,在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都是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委托,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后进行的。
3、审计的客体(对象)
审计的客体(对象)是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或部分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能够用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表现出来。
4、审计依据
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针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
5、审计的目的
审计的目的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工作预期要达到的目标。
6、审计的本质
审计的本质是具有独立性的活动,该活动具有经济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职能。独立性是审计的重要特征,有了独立性,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审计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它的特征集中体现在独立性和权威性方面。
7、独立性
审计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机构独立。审计机构不能受制于其他部门和单位。
(2)业务工作独立。审计工作不能受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干涉,应独立地对被审查的事项作出评价和鉴定。另外,审计人员要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觉抵制干扰,对审计事项作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3)经济独立。经济独立是保证机构独立和业务工作独立的物质基础。
8、权威性
审计组织的权威性是审计监督正常发挥作用的主要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决定了它的权威性。审计机构或人员以独立于被审计者的身份进行工作,在审计的过程中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根据一定的准则、原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