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享
慈禧太后活了多少年-揭慈禧年轻时有多美?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_1
慈禧原本没有高贵的血统,没有显赫的门第,但她有美色。她是凭借着在一场名为“选秀”的选美“大赛”胜出后,被选入宫的。然而后宫佳丽,个个优秀,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美女,皇帝身处其中,移情别恋、见异思迁是常有的事。对于慈禧来说,维护与巩固皇帝的专宠,还需要具备别人无法替代的潜质。其中,慈禧有一项后宫嫔妃们无人能抵的能力,就是能读写汉文,这在当时的满族妇女中是极其可贵的。因此,与晚年慈禧有过近距离接触并得宠的最美女人就是德龄。
网络配图
慈禧当然很美,毋庸置疑。用她自己沾沾自喜的形容是“宫人以我为美”,容貌美到遭人嫉妒的程度。我们现在可以零星见到一些慈禧晚年的画像,即使从今天的审美角度来看,慈禧依然可以称之为端庄。有两个女人曾经在慈禧晚年与她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一位是德龄,因通晓外文而成为太后的第一女侍官。她对慈禧的容貌评价道:“太后当伊在妙龄时,真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鲜明的少女,这是宫中人所时常称道的;就是伊在渐渐给年华所排挤,入于老境之后,也还依旧保留着好几分动人的姿色咧!”
裕德龄,笔名德龄公主,旅美作家,满洲汉军正白旗人,1886年生于武昌,在荆州、沙市度过童年及青少年时代。1895年起,先后随父亲裕庚出使日本和法国。1903年春,随父回到北京,不久被慈禧太后诏进宫中作“御前女官”。1905年3月,因父病出宫赴沪。同年12月,其父在上海病逝,德龄以“百日孝”为由从此没再回宫。1907年,德龄和美国驻沪领事馆副领事撒迪厄斯·怀特结婚,后随夫去美国。
裕德龄父亲裕庚,1895年,被清廷任命为出使日本的特命全权大臣,德龄全家随父亲到日本东京慈禧身边最漂亮“女秘书”的如花美照赴任,在那里度过了三年时光。裕庚在日任满返国后,又前往巴黎出任驻法使臣。这6年的国外生活,使德龄这样一个东方女子开阔了视野。1903年春天,清朝驻法国大使裕庚卸任回国。他和妻子、儿女及众多随员在海上航行多日后,于上海港靠岸。裕庚的一对千金德龄、容龄,正值青春年华,光彩照人。经过东洋和西洋文明的洗礼,这对姐妹成为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中国女性,是中国近代早期的海归。
网络配图
德龄回国的时间正好占了“天时”,恰逢慈禧在推行“五年新政”。德龄姐妹俩在回国后,就被慈禧招进了宫。从时尚之都归来的德龄姐妹,身穿鲜艳时髦的巴黎时装,脚踏红色高跟鞋,她们的到来,给闷锅似的皇宫带来了生气和异国风情。慈禧一下就喜欢上了这对洋派姐妹花,便把她们留在宫中做了秘书,姐姐德龄更是成了首席秘书。作为“海归”派,德龄首先具有的优势是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法语和日语,所以慈禧接见外国使臣和使臣夫人时,德龄自然成了必不可少的翻译助手。而且德龄本是外交官之女,深谙西方各国的礼仪与社交技巧,在外交活动中,自是如鱼得水。这点,正好弥补了慈禧的严重不足。
除了担任外交公关外,为慈禧讲讲洋人的八卦,也是德龄的日常工作,比如巴黎人那荒唐的化装舞会。说到跳舞,海归的优势又显出来了,脚踩花盆底鞋的清宫女人走路都晃晃悠悠,站不稳,更别提跳舞了。而容龄却是中国的现代舞第一人。在法国,她师从现代舞之母伊莎朵拉·邓肯,学习了3年舞蹈,在巴黎的舞台上表演过舞剧,后来又进入巴黎舞蹈学院学习芭蕾舞。有时,慈禧会突然兴起,对洋人那有伤风化的舞蹈产生兴趣,姐妹俩就拿出唱机,放上音乐,为她跳上一段华尔兹,让人看得目瞪口呆。值得一提的是,慈禧有多张照片留传于世,而所有她的照片都出自一人之手,此人就是德龄的哥哥勋龄。勋龄也是个海归,懂摄影,后来成为慈禧的御用摄影师。
网络配图
可是,当新鲜劲儿过去后,皇宫又显现出闷锅的本性,这使从小浸淫于西方自由思想的德龄萌生去意。慈禧又两次为德龄介绍对象,干预她的结婚自主,这更使她坚定了离去的决心。两年后,德龄的父亲病重,她趁机离开了皇宫。在上海,德龄结识了美国驻沪领事馆的副领事萨迪厄斯·怀特并与怀特结婚。在清末,对于德龄这样的海归女子来说,也许只有和怀特这样的西方男人才有共同语言。之后,德龄随怀特前往美国,继续她的海外生活。在美国,德龄开始写作,给慈禧当秘书的生活成为她不得不说的故事。1911年,德龄用英语写作的《清宫二年记》出版,署名德龄公主,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辜鸿铭为之写了书评,并赐予新女性的美誉,从此,德龄跻身于当时美女作家之列。
1927至1928年间,德龄回国逗留,并亲自扮演慈禧,演出英语清宫戏。同时找到小德张等人,进一步回忆收集清宫资料。此后,德龄先后用英文写作出版了《清末政局回忆录》、《御苑兰馨记》、《瀛台泣血记》、《御香缥缈录》等反映晚清宫廷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作品,一时间风靡海内外。她的《御香缥缈录》在《申报》连载后,反响很大,短短几年间,此书再版七八次,发行量超过5万册,成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书。而这些作品,日后也成为研究晚清历史的重要资料。抗战期间,德龄曾追随宋庆龄在海外从事爱国救亡运动,为给抗日军民筹集经费和物资做出了贡献
慈禧太后落难跑哪儿了
晚清历史上,有这么一位老太太,因为一时气愤,竟然鼓动义和团盲目排外,并“豪气地”同时向十一国开战,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毁掉北方30年洋务成果,一夜回到道光前。
她,就是慈禧,一个充满争议的女性君主!
网络配图
提起这段历史,人们脑海里往往浮现出老太太穿着粗布衣服,吃着泡馍的狼狈情景。殊不知,那样的穷人日子,她只过了十天。在此后一年多的时光里,生活虽没有京城来得奢华,但比起一般“屁民”生活,实在不知强多少倍!
国家大难临头 君王只顾逃命
为什么一定要逃?因为外国人把她看做“贼首”,不逃就没命了。但对外不能这么说,否则堂堂天朝负责人,情势不妙就脚底抹油,实在说不过去。
官方说辞是:慈禧本来想留在北京,与外国人决一死战,与大清共存亡,但架不住底下臣子们死劝,这才“从善如流”,弃城“西狩”。正所谓:
“我本决意不出宫,一老妇耳,生死何足介意,而端王、澜公劝予即行,复以乔装相劝”,“造至七月二十一日之变,朕与皇太后誓欲同殉社稷,上谢九朝之灵,乃当哀痛昏瞀之际,经王大臣等数人,勉强扶掖而出”。
网络配图
一个大义凛然、威武不屈、以身殉国的君王形象跃然纸上,可谓栩栩如生。然而,世人皆知,官方说辞至少要打对折,甚至一真九假。后人研读史料,切记注意分辨,千万别被当事人给骗了。
早在天津陷落时,慈禧就想跑了。这完全是她自己的主意,大臣们除了极个别的,根本没人劝她逃跑,大都主张无论战与和,君王都应与京城共存亡。光绪更是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无须出走,外人皆友邦,其并兵来讨拳匪,对我国家非有恶意,臣请自往东交民巷向各国使臣免谈,必无事矣。”这个请求被慈禧无情拒绝,在她看来,“不孝儿子”又在趁机“夺权”!儿媳妇珍妃也直言进谏,结果惨遭投井噩运。
最可笑的是,对于具体出逃日期,大臣们一无所知。据王文韶回忆,他21日一大早进宫,才发现两宫太后已不见踪影,在后面足足追了一个月才见上面。
“当两宫仓促西幸,京师王宫近臣,强半不知,其能追随扈从者,仅端、庄两王及澜公等数人而已。”
京城官员尚且不知,勿论地方督抚!
这真是:国家大难临头,君王只顾逃命!呜呼哀哉!
偷偷摸摸出京 马不停蹄赶路
网络配图
既然要低调出逃,车马随行等势必无法与正常出巡相比,嫔妃和宫女都没带出来,只有几个太监和王爷贝勒,少数官员以及八旗兵千余人等。临行前一晚,慈禧只睡了一个时辰,天还没亮就偷偷摸摸出了京城,身上穿着蓝布夏衫,最珍爱的头发都没来得及梳理。因为走得实在太仓促,铺盖行李等都没有,只得睡在炕上,更别提睡衣了。吃得同样很差:小米粥。
有人或许会好奇,为何不命沿途官员、百姓进贡物品呢?看看这段史料就明白了:
“沿途各铺户均闭门逃遁,到处均无从购物,故凄惨处尤觉非笔墨所能详记。”
垂帘听政半个世纪的慈禧也会沦落到这种地步,恐怕连她自己都没有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