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享
山海经还记载了哪些神奇的故事?《山海经》里还有什么故事
前几天发了一篇文章,涉及到女娲补天的传说。因为老严认为女娲补天炼的五彩石其实就是稀金属,所以配了一些宝石图。因此有人就质疑了,你讲神话故事配宝石图干什么?
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比较生僻的知识:大多数宝石就是稀有金属矿。泰坦尼克号里面有一颗海洋之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那是一颗巨大的海蓝宝石,纯度非常高。而海蓝宝石其实就是铍矿。新疆可可托海大量出产铍矿,一般结晶形状和纯度差一点的,就用来提炼稀有金属铍了。而好看一些的就是海蓝宝石。
顺便再卖弄一点知识。铍是生产原子弹必不可少的原料。原子弹的核心是一个铀球,在特定条件之下会引发中子外溢,形成辐射。如果是任其外溢,那就辐射严重,然而爆炸威力不强,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框子把它装起来,不让中子溢出去,从而形成最大的爆炸威力。能制作这个框子的只有金属铍。
现在把话题拖回来。黑宝石、各种碧玺、石榴石、玛瑙、孔雀石等等,都是稀有金属矿石。它们五彩缤纷,价值连城,所以老严不由自主就把女娲补天和稀有金属结合起来了。当然这样跨界连线的还不止是老严一个人。红楼梦就干过这样的破事,认为女娲补天多炼了一块石头,这块石头自怨自艾,后来就成了通灵宝玉,并且转世成了贾宝玉,并且带出了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一大堆帅哥美女,并且骗取了世界能装满两个青海湖的眼泪。
因为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是在大荒,而新疆在上古时候就属于大荒的范围,所以那些销售和田玉的人也把和田玉跟女娲拉上了关系。他们认为女娲炼石补天的时候,把那些精品用来补天了,而残次品则留在了地上。这就是和田玉。虽然是残次品,但也沾上了神的灵气,所以和田玉地位不自觉就高了2.77米了。当然这是一种文化包装。这个包装对促进和田玉的销售,具体起了多大的作用,而知。
但是不管怎么说,和田玉资源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其中的籽料,尤其是籽料中的羊脂玉,现在几乎已经绝迹于江湖。对于卖玉的人来说,没有货源的日子是不可忍受的,因此有人又编了一个故事。据说女娲炼石补天的时候,炼了大大小小的很多石块。那些比较大的就用来补苍天了,而小的不实用,因此扔在了茫茫戈壁上。而这一片戈壁就是新疆的乌尔禾戈壁,多年来,戈壁上总是有五彩的石头,他们认为这就是女娲留下来的。他们把这种石头命名为金丝玉。
编了这么一个故事,然后再把金丝玉推向市场,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那些年从四面八方拥到乌尔禾戈壁滩上捡金丝玉的人数不胜数,甚至到了近乎疯狂的状态。有的人为了金丝玉辞掉了工作,有的人日日夜夜住在戈壁上,有的人把捡金丝玉当作业余时间唯一的事情。乌尔禾戈壁的金丝玉捡完了,范围扩大到了布尔津,五彩湾等地,后来甚至扩展到了鄯善。直到有一天,老严的一个朋友在鄯善县的戈壁上看到了一具干尸,死者带着全套户外装备,背包里装满了金丝玉。他不知道为什么就死在了荒凉的戈壁滩,丢下亲人,丢下年华……从此人们对金丝玉的热情骤减。
老严想告诉大家,关于女娲补天的故事的确是一个美妙的传说,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文化灵感。但是在《山海经》当中,其实还有一个更为美妙,更为贴近现实的关于五彩宝石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峚山,而且这座山现在还在,也还叫这个名字。具体地点在陕西省的商洛市。峚和觅同音。
《山海经》说,峚山上有很多丹木,叶子圆圆的,叶脉是红色的,开黄色的花,结红色的果子,果子的味道非常甜,吃了的人就不会再饿。丹水从这里发源,向西流进一片沼泽。水中有很多白玉,还有玉膏,玉膏冒出地面的时候不断汹涌蒸腾,这是黄帝经常吃的东西。这地方也出产黑玉。
玉膏不停地流出来,浇灌两岸的丹木。丹木长到五年之后,逐渐呈现出鲜艳的五色,散发沁人心脾的五味。这就是玉荣。从峚山往西北四百六十里是钟山,其间全是沼泽,有很多奇异的鸟儿、古怪的动物和奇特的鱼类。黄帝把玉荣投到钟山的南面,让钟山的玉变得坚硬精密,不透明,然而光彩四射,成为玉中极品。这种玉五色缤纷,刚柔相合相济。这种玉是让天地鬼神吃的,而有品德的人也经常佩戴,用来抵御邪恶凶灾。下图是铍矿石,俗名绿柱石。
黄帝和玉的这个故事,是不是比女娲炼石补天更贴近现实?然而那么高深广博的玉文化竟然没有引用过这个故事,真是暴敛天物。原因还是在于《山海经》这本书的普及度不高。
玉也是宝石之一,所以本文并没有跑题